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8
- 查看:5825 次
一、客户简介
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成立于 1954 年,是世界 500 强企业中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。历经 70 年发展,已成为全土木、多元化的大型国有骨干建筑企业。
公司立足上海,业务辐射全球,积极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参建东海大桥、洋山深水港、花博会项目等一系列特大型工程。业务范围覆盖全国 30 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和全球约 30 个国家及地区,是 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的主力军。
二、客户评价
通过i8m 系统项目制造管理平台的搭建与实施,实现了海工基地 “大圆桶” 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:
1.排产效率提升:台座生产计划编制周期显著缩短,生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
2.质量追溯强化:材料检验信息与构件批次信息实现精准匹配,达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可追溯
3.协同效率突破:多部门数据共享大幅提升沟通时效,合格证生成效率显著优化
4.管理可视化升级:通过 BIM 平台实时监控台座进度,生产周期实现有效压缩
三、信息化建设背景及痛点
中交三航下属海工基地作为首个集 “大圆桶” 预制、运输一体化的综合性生产基地,在生产运营中面临诸多挑战:
(一)生产计划与进度管理
基地一期拥有 17 个构件生产台座,“大圆桶” 生产涉及9 大阶段 26 道核心工艺,生产周期长达 2 个月,存在以下问题:
5.台座任务分配依赖人工经验,资源利用率不均衡
6.工序进度跟踪滞后,生产周期难以精准把控
(二)材料与构件管理
7.材料检验数据分散记录,跨部门调阅效率低
8.构件材料用量与批次信息手工统计易出错
9.出厂合格证生成需多环节人工填报,耗时较长
四、信息化建设规划
围绕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,制定以下信息化建设规划:
(一)全流程信息化管理
构建覆盖投标报价→合同管理→构件深化→生产执行→材料检验→合格证生成的全链条信息化体系,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。
(二)标准化体系建设
建立全型号构件的:
10.标准 BOM(物料清单)
11.标准工艺路线(含 26 道核心工艺参数)
12.工艺标准生产周期(精确至小时级)
(三)核心功能开发
1.智能生产模块:自动排产系统、BIM 进度监控
2.质量追溯模块:材料检验数据库、构件批次管理
3.效率提升模块:合格证一键生成、合同结算自动化
五、信息化建设历程
(一)蓝图方案制定
4.联合业务部门梳理生产全流程,识别关键管理节点
5.制定《海工基地信息化建设蓝图方案》,明确 “数据中台 + 业务应用” 技术架构
(二)系统功能开发与实施
1.合格证一键生成系统
2.集成多类构件基础信息、工序数据及材料批次信息
3.生成含二维码的电子合格证,扫码可查看完整生产档案
1.智能排产系统
2.接入拌合楼产能数据,实现实时产能监控
3.基于算法优化台座任务分配,支持多项目优先级管理
1.BIM 进度监控平台
2.建立 1:1 台座 BIM 模型,实时同步各台座工序状态
3.异常进度自动预警,响应时间短
(三)验收与优化)
4.试点项目平均生产周期缩短,达成预期目标
5.收集优化建议,完成系统迭代升级
六、信息化建设成果
(一)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
6.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中心,集成多个业务系统数据
7.流程平均审批时效大幅压缩,沟通成本显著降低
(二)构件信息化管理
8.标准化体系覆盖全部构件型号
9.工艺执行标准化率显著提升
(三)关键业务效率提升

(四)生产进度可视化
10.BIM 平台实时监控覆盖率达 100%,进度偏差预警准确
11.生产周期有效缩短,年度产能实现提升